97视频久久久-97视频在线观看播放-97视频制服无码-97丨九色丨国产人妻熟女-97无码欧美熟妇人妻蜜-97无码欧美熟妇人妻蜜桃天美

全員勞動生產率

發布日期:2023-06-25 10:03:05 瀏覽次數:1167次

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 記賬報稅 >

  現在在國有企業考核過程中,全員勞動生產率(簡稱“勞產率”)的考核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是國資委“兩利四率”考核很重要的一項,直接與工資總額的批復掛鉤。但是對于企業管理者甚至不直接從事這項工作的人來講,這個指標的計算一直是霧里看花,光會用不會算。那么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怎么算?

  一 、全員勞動生產率計算公式

  全員勞動生產率=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平均人數

  二 、工業增加值的計算公式

  工業增加值是一定時期內工業的產值與此前的產值之差,也就是是工業總產值較之前的增加額工業增加值的計算方法有兩種,即生產法和收入法(又稱要素分配法)。

  生產法

  生產法是指從工業生產過程中的產品和勞務價值形成的角度入手,剔除生產環節中投入的中間產品價值,從而得到新增價值的方法。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出-工業中間投入

  在工業增加值的實際計算中,工業總產出是直接用工業總產值(現行價格、新規定)代替的。這一指標的計算價格與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價格一律與新稅制的規定相一致,按不含增值稅的價格計算。但是,增值稅是企業所創造的新增價值的一部分,屬于增加值范疇,為了確保工業增加值要素的完整,在計算工業增加值時,應將本期應交增值稅計入工業增加值中。由此按生產法計算的工業增加值的實際計算公式應為:

  工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現價、新規定)-工業中間投入+本期應交增值稅

  收入法

  這是從工業生產過程中創造的原始收入初次分配角度入手,對工業生產活動最終成果進行核算的一種方法。計算公式為:

  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折舊+勞動者報酬+生產稅凈額+營業盈余

  目前我國工業增加值主要采用生產法計算,省內采用對樣本企業取數、對企業成本費用進行調查,計算出某一行業的增加值率,用這一行業企業工業產值乘以該行業的增加值率得到該行業企業的工業增加值。而省內實施的文化產業監測統計則采用收入法進行計算文化產業增加值。

  三、有關工業中間投入的計算

  工業中間投入按企業支付的對象可分為中間物質投入和中間勞務投入兩部分。

  a.中間物質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外購的各種物質產品的價值和支付給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務費用,包括外購的并在本期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動力及向外單位支付的運輸費、郵電費、加工費、修理費、倉儲費等。

  b.中間勞務投入:是指工業企業在生產經營管理中支付給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各種服務費用,這些費用構成非物質生產部門收入的一部分,包括利息支出、廣告費、保險費、職工教育費、差旅費等。

  工業中間投入按照具體內容,分為直接材料廠、制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和利息支出五大類。

  a.直接材料:包括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實際消耗的原材料、輔助材料、備用配件、外購半成品、燃料、動力、包裝物以及其他直接材料。資料可直接取自會計產品成本核算的“直接材料”科目。如企業未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設置成本核算科目,則可從會計“生產成本”科目的供方發生額中,將屬于直接材料消耗的項目匯總取得。

  b.制造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取暖費、水電費、辦公費、運輸費、試驗檢驗費、勞動保護費、租賃費、差旅費、保險費等。可從會計“制造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制造費用合計”減去屬于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出中間投入價值。

  c.管理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辦公費、運輸費、修理費、物料消耗、遞延費用攤銷、低值易耗品攤銷、綠化費、技術轉讓費、無形資產攤銷、土地損失補償費、排污費、工會經費、財產保險費、職工教育經費等。可從會計“管理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管理費用合計”減去不屬于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效益工資(指工效掛勾企業按規定提取的新增效益工資)、職工福利費、勞動保險費、財產保險費、待業保險費、折舊費、稅金(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礦產資源補償費以及上交的各種規定費用的辦法倒算取得。

  d.銷售費用中的中間投入:包括運輸費、包裝費、辦公費、修理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租賃費、展覽費、保險費、廣告費、差旅費等。可從會計“產品銷售費用”科目中查找計算,也可用“產品銷售費用合計”減去屬于工業增加值的項目,即工資、職工福利費、折舊費的辦法倒算取得。

  e.利息支出:是指企業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凈支出(減利收入)。可根據會計“財務費用”科目的發生額分析計算。

  四、有關企業平均人數的計算

  企業平均人數很簡單,取企業年初和年末人數的算數平均數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