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統計局陜西調查總隊4月24日發布《陜西互聯網+農業快速健康發展》報告中顯示,陜西“互聯網+農業”呈現快速、健康發展態勢,縣、鎮、村三級服務體系已經初步建成,農產品銷售額屢創新高,智慧科技向農業生產領域不斷延伸。
縣、鎮、村三級服務體系初步建成
為了有效推進農產品銷售,加快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現代化和市場化進程,陜西各地大力推進縣級電子商務服務中心、鄉村電子商務服務站(點)建設,成效顯著。
調查顯示,截至3月上旬,46個國家級貧困縣已建成電商服務中心,占國家級貧困縣總數的92%;35%的貧困村已經建成電商服務站,27%的貧困村有物流配送站點;118個深度貧困村中已經建成電商服務點,覆蓋率達到24.5%,縣、鎮、村三級電商和物流服務體系已經初步建成。
去年全省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29.13億元
電商和物流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帶動農產品網絡銷售規模不斷擴大,有效的拓寬了農村居民的增收渠道。2017年,全省農村網絡零售額達129.13億元,同比增長51.5%;農產品網絡零售額53.95億元,同比增長80.3%;通過農村電商企業帶動實現增收的貧困戶超過2.5萬戶。
臨潼區某服務站平均每天銷售掛面150公斤以上,其中60%的銷售通過平臺交易;某電商服務站月銷售紅薯1000噸以上,帶動了當地紅薯產業的發展;某村中心站負責人表示,近兩年來,全村80%的獼猴桃都是通過網絡銷售,售價比兩年前高出25%,畝均收入達到2萬元,極大地提高了果農的種植積極性。
農產品品牌價值不斷提升
“互聯網+農業”將傳統的農產品與現代的互聯網科技嫁接,開放、快速的傳播特性,倒逼著農產品企業必須嚴格把控好生產質量、流通效率等各個環節,才能在現代化的電子商業模式中取得成功。
在“互聯網+農業”發展過程中,各地積極利用電商平臺,開辟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著力打造農產品地域名牌,涌現出了岐山搟面皮、臨潼石榴、秦嶺木耳、銅川蘋果等一批有質量、有內涵、有口碑的農產品特色品牌。
相關新聞:
陜西互聯網+農業目前存在哪些問題?
調查顯示,陜西農民互聯網經濟意識薄弱、農村電商人才缺乏、快遞服務水平亟待提升、產品附加值發掘不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互聯網+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農民互聯網經濟意識薄弱
調查顯示,目前陜西各地農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且在農村從事農業勞動的主要為中老年農民,能夠獨立上網的人數較少,絕大多數農民不懂電商經營的相關知識,運用“互聯網+”經營農業的意識也十分薄弱。
2017年,在榆林市農村人口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農民占全體人數的90%,基本不具備開展農業電商經營的能力。西安市長安區農民反映,多年來已經習慣了傳統的面對面交易方式,對網上交易感到陌生,且存在不信任感。目前長安區的涉農電商主要是由新農人或新進農業領域的少數企業在做,規模較小且分散,沒有凝聚力。
農村電商人才缺乏
調查顯示,由于農村地區條件艱苦、收入不高,具有專業技能的人才在就業時更傾向于留在城市,農村始終存在“招不來人,留不住人”的問題。在村的基層干部、農民也普遍缺乏互聯網的應用能力,人才的匱乏成為制約“互聯網+農業”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漢中市近年來一直在強化電商類技術性人才的培養,但由于培訓的主要對象集中在貧困戶,培訓內容以互聯網的初級使用技能為主,始終無法培養出專業技能強的電商人才,技術性人才缺口依然較大。
快遞服務水平亟待提升
在途保鮮仍存困難。新鮮水果在陜西網絡銷售的農產品中占有較大比重,果品的保鮮狀況受運送時間、儲存條件等影響較大。西安市某葡萄專業合作社反映,他們種植的葡萄品質很好,受到廣東客商的青睞,但是快遞到廣東需要2-3天時間,途中損耗較大,果品質量難以保障,對產品銷售造成了一定影響。
快遞成本仍然偏高。西安市臨潼區部分電商企業反映,臨潼區農產品的快遞價格為每5公斤13元-20元,高于我國南方城市及陜西省內部分地區,大約相當于公司利潤的10%。
產品附加值有待進一步發掘
調查顯示,陜西通過互聯網銷售的部分農產品,存在品牌不響、包裝不精、營銷不強的問題,產品的附加價值不高,影響了電商企業的發展壯大。
西安市某油坊的制油工藝屬于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西安地區享有較高的知名度。但是由于產品包裝簡陋,又缺乏必要的營銷宣傳,在網上琳瑯滿目的商品中沒有競爭優勢。